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書摘] 原來這才是心理學


教學教久了,發覺很多時候,其實不單是知識面上的問題。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好的習慣、有良好的唸書動力才是更重要的。
最近也開始想從心理學那邊獲取些改進教學引導學生的方式。不過,坊間的心理學課本也是記載些門派理論,這本「原來這才是心理學」,則以案例的方式來切入。

我大學時修過林以正的通識課,普通心理學丙。林以正老師,當時就講他上課不照課本講,他只講案例故事,課本是讓我們查資料用的,那些資料相信大學生自己也能看得懂。但期中考試就是開書考考資料那些知識,你不用死記一些東西人名,但你要知道哪個關鍵字和哪個主題有關,才能在短暫的兩小時,從數百頁的教科書查到你要的資料。

其實數學教學也是,不該照著分門別科定義、定理的講述方式,而是該從問題出發,再回歸到定義、定理。這樣去看數學才不會覺得一切很突兀,也才能欣賞數學的美。






(p.162) 近程目標、遠程目標、班度拉(Albert Bandura 1925-- )「自我效能理論」

「教育心理學認為最好的目標,是只要努力就可以達成,但是不努力就會失敗。因為目標如果目標太過遠大,就無法具體掌握達成的可能性。......」

「無論結果期待有多強烈,如果沒有自信,並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就是缺乏效能期待,無論多強烈的結果期待,都無法反應在行動上。」


(p.165) 歸因理論、溫納( Bernard Weiner 1935--)

「如果把「數學能力太差」視為成績無法進步的原因,可能就會覺得心情不佳,甚至認為就算用功,成績也不會進步吧!但如果認為是因為讀書方法錯誤,當事人就會想辦法改善,嘗試各種不同的讀書方法,成績可能因此進步。」

(p.186) 思緒如何變成記憶?
「將零星無意義的資訊拼湊成有意義的組合,...因為短期記憶可保留七個以內的資訊,這麼一來就可以將大量資訊存放在大腦之中。」

諸如 KMGTPE 很難記憶,但若把它 TPE 想成 Taipei 的縮寫,便比較好記。


(p.190) 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
長期分程序性記憶(如騎腳踏車)和陳述性記憶,又分意義記憶、情節記憶。
程序性記憶:必須反覆體驗這個「程序」,但只要取得程序性記憶,就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像心靈百科全書。

意義記憶:指的是像「進入高爾夫球場,必須穿著外套等正式服裝」之類的一般知識。
情節記憶:則像「第一次打高爾夫球,被公司老闆提醒不可穿牛仔褲」。像心靈日記本。

例如「第一任總理是伊藤博文」,若能藉由新的體驗,想辦法讓記憶成為個人的情節記憶,例如看舊版的千元大鈔或討論伊藤博文和現任總理的不同,就能有效遞讓它成為永久記憶。

有意識地回想「時間和地點」等前因後果非常重要。諸如要回想起前天晚餐的內容時,如果無法想起「幾點?和誰?在什麼地方?」等相關資訊,就很難回想起晚餐內容。


(p.194) 層次記憶 柯瑞克(Fergus Craik 1935 --) 洛克哈特 (Robert Lockhart)
處理資訊的層次,是以三種深度的連續處理,包括:

(1) 刺激的物理性的淺處理
(2) 語言和音韻的處理
(3) 伴隨意義的較深層次

如果只停留在同一層次的處理,就無法形成較穩定的記憶。例如,若想到飯店號碼「1956」是哥哥出生年,就可以有不同的效果。

(p. 197) 何謂有效的學習方式?

『要讓記憶儲存於大腦,重要的不是背誦,而是將資訊「精緻化」。那麼,讀書時最重要的是什麼?根據植木表示,能夠充分了解書的內容,再加上閱讀速度快的人都有的共通之處,就是一邊自問自答「這裡我看懂了,這個部分的意思是什麼?」同時翻閱書本反覆閱讀。
記憶最重要的是「精緻化」,而理解最重要的方法則是「自我監視」』


(p. 234) 能夠客觀地思考嗎?

請讀一下下面這個句子:「I like the dogs and the c*ts.」*大腦自對會補上 a。「刻板印象」就是這麼來的。大腦無法客觀分析第一次見面的人。人腦無法像電腦般進行 bottom-up 的處理。人類以 Top-Down 的方式看事情的說法,已經成為心裡學的一種常識。如果看不懂任何英文單字的人,看到這個句子時,會盯著*來看,想像放進什麼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