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如何家教時薪破千
這篇主要回應 Ptt 上的一篇文章:http://www.ptt.cc/bbs/tutor/M.1382121364.A.81D.html
: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用一對一家教,賺取一小時一千元的條件為何?
看 F 大每次都幫我推文,剛好下周期中考沒有新進度,我來分享一下心得
http://www.ted.com/talks/simon_sinek_how_great_leaders_inspire_action.html
在 Ted 中 Simon Sinek 給了一個關於 golden circle 的演講
他也寫了本書 "Start With Why"
演講中提到 為什麼 apple 可以大賣,其他廠商也有更好的功能卻不行。
他以這個圖來說明:
http://life-engineering.com/files/2010/08/simon-sinek-the-golden-circle.jpg
我的理解可能不很正確,但我自我解釋如下,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看到 what 再去想 how 再去想 why
但 apple 則是從 why 出發,再去想 how 再到 what
設計一個產品時,先考慮消費者的的需求(why),
再想如何達到這需求(how),再想獲利(what)。
但有些公司則是看到大賣(what),就想這產品有什麼特性(how),
再想如何模仿,如何壓低成本,最後面對消費者 why 買它的產品時,只能說我有更多功能,且我更便宜。
那這和破千的時薪有何關係呢?
先問一個問題:你覺得你的教學還有進步的空間嗎?
若你已經覺得你教得很好,沒什麼需要努力與進步的話,
那薪資可能也會是如此。
我六年前,博一時(那時沒想過要往教學發展,現在也沒打算要當長期的家教。)
雖然頂著XX大學,XX系,XX獎,六年的家教經驗。
大概時薪 $700,破$800 也是很難找到。
那時的教學就是自以為數學很強,也不需要備課。且當時的心態也沒有很正確,會覺得多備課就是降低自己的平均薪資。
但教了一陣子,面對學生稍多後,發覺不少學生是我講過的題目仍不會,再加上遇到的家長還蠻好的,也不會責備我的不是,反而還常稱讚我,說是小孩不聰明。
當被這樣稱讚時,反而會去想我真的有那麼好嗎?是真的小孩不聰明嗎?若我這麼強,為什麼學生沒辦法那麼好?於是才會開始去想為什麼學生不懂、不會,才開始認真想辦法把問題找出來。
一開始的小付出是出作業給學生,不是參考書隨便勾幾題,而是自己用 LaTex 排版。當然主要是參考書的題型都太奇怪,沒有我想要的,且那時學生人數稍微多一些,博士也不知道還要念個幾年,反正打一次可以用很多次就鼓勵自己每次累積一點點。
從現在來看,家教最重要的就是「把脈」,接著要「對症下藥」。
合適的題目對學生是很重要,學生常被些很複雜的題型占了太多時間,那些步驟複雜又不重要的題目也是容易被討論很久,
當你問學生有何問題時,學生也都是拿那些複雜題目來問你。
早期上課都是在展示自己有多麼會解這些難題,
但讓學生知道這些步驟後,其實他也不是真懂,換另一道類似題就立刻掛掉。教久了,才知道重點是要讓學生知道其實那些複雜的問題不是他急切要花時間。現在反而常對學生說這個題目先不要去看它,而是讓他知道他需要更基本的概念題目。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老師是要「解惑」而不是「解題」。那學生心中的「惑」是什麼,就真得要花很多心思了解。
大部分情況,學生的「疑惑」都還沒發生,其實是處於思緒空白的狀態,這邊也我還需要相當努力的空間,通常好的疑惑其實都是在一個人靜下思考才能發覺,整理筆記、寫作業才是發現疑惑的時機,但老師也要丟出合適題目才有助於疑惑發現。
但至少現在比較理解當學生不了解複數不能比大小他可能不是不懂我們的三一律。當他對 0.9999....=1 疑惑時,他也不是希望看到你再把那套推論講一次。當他看不懂相關係數公式、看到 Σ就恐懼 、老是做錯指對數操作,不了解矩陣乘法,被三角恆等式搞得一頭霧水時老師要做的絕不是把我們知道的再講一次。
接觸不少數學成績比較不好的學生,讓我的教學成長許多,
會讓我去想更直覺、更直觀的說法,找些更合適的例子,
才可以讓學生得以把知識內化為智慧。而這些成長帶給我的是讓教學從一項「工作」變成「興趣」,才讓我畢業後,想要往教學方面繼續努力。因為在這邊我可以成長的面向仍太多了,也因為能持續有成長才有更大的興趣。
有更大的興趣,就會想要投入更多的心力,此時就
不在乎蒐集這資料,又耗了我 2hr的時間,
http://youtu.be/VxJylFheby8?t=9m16s
不在乎我今天出了這個練習題,耗了我 2hr 的時間,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38iXVUUr6PbSTdubjhaam93Ymc/
不在乎用 geogebra 做了個動畫又耗了 4hr。
http://youtu.be/-NpLgDq93kw?t=3m51s
不在乎用 Khan Academy 的 javascript 寫了個程式花了 3hr
https://www.khanacademy.org/cs/confidence-interval/2108350546
只在乎這樣有沒有讓他可以更容易理解,
只在乎這樣是否可以讓他有所啟發,
只在乎這樣是否有讓他對數學不那麼排斥。
現在比起 6 年前,帳面薪資是 2倍以上,且還處於滿檔。
不過,若比起我當初都不備課,自以為數學很強的解題家教,
經平均現在備課時間後,我薪資其實沒以前高。
但要強調作這些事,我不是為了提高薪資為最先考量,是為了提升教學品質。所以也千萬不要為了提高薪資來作這些事情,
因為很有可能做了這些事後,薪資卻也還沒提升,心中反而更多哀怨。(就像有公司說 apple 有的,我也有,為何消費者都不買,消費者都看品牌不懂內涵)
當然你也可以說有人是靠宣傳有高薪,但我只想提醒有更多人是靠努力去獲得的。
套句三個傻瓜的一句話:「追求卓越,成功就追著你。」
我也常跟學生說,「追求理解,分數就會追著你。」
我也常跟學生說,「追求理解,分數就會追著你。」
不過,這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聽得進去,這也是我還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