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書寫這篇文章主要也是來釐清心中那份不確定性與不安。等心中已經破除這種執著與疑惑後,這種論述應該就不會再出現。究竟往走這條非傳統學術研究的路是否為正確選擇。若繼續在純理論研究個十多年是否能夠做出些真正對社會有貢獻的事。若運氣好,有些足以升等論文之外,我還有對這社會有那些幫助呢?
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從事學術論文寫作。但我反而感覺這才是探索與研究的開始,思索著一個觀點的基本精神,想著要如何才能講清楚,我也不斷地再嘗試調整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能有最大幫助。這一年來,我再度接觸了許多其他領域的知識,反而覺得重拾探索知識的熱忱,而不用太在意是否這件是值得發表與否。好的研究成果是值得發表,就像我現在仍不斷地透過網路分享發表些想法,這些發表都是基於些熱情的分享。但若以發表論文為目的我覺得就是種本末倒置的事。
沈芯菱 (http://www.anan1.webnow.biz/whoisanan/) 的事績是個讓我開始思維這些事的觸發點;一個小學生就能開始有這樣奉獻的思維,讓我思索我也該去能做些有實質貢獻的事情。一個好老師能讓學生啟發、成長就是有貢獻。而像 Khan (https://www.khanacademy.org/) 透過網路讓世界有百萬人可以透過影片、網路獲得些知識、解惑是更大的實質貢獻。每次透過網路使用維基百科、sagemath、geogebra 、OEIS 等免費的網路資源,便會對這些平台提供者、資料貢獻者都有相當大的欽佩。我想也是該輪到我奉獻些心力的時候。
這學期首次在大學開課,便把備課之時的教學影片先上傳至網路https://www.youtube.com/user/anchiang0331/featured?view_as=public。目前已經累積 15000 次點擊,每天也已約 100 次點閱數成長。
準備這影片的過程讓教學經驗成長不少,也讓學生有更好的授課品質。我很同意 Khan 影片教學的理念,知識的學習是很難在單方面講課上有所獲得,學生透過個人觀看影片可以反覆倒帶、或者加速播放其實是比較良好的學習方式。通常課堂上的講課也很難問出學生是否有問題,畢竟好問題其實需要一些時間來反覆思考。設計及錄製課程上網公開這是我首要去實踐做的事。
因為課程可事先錄製,意味著有更多修飾與準備的機會,這是一個提供更好授課品質的機會。而所謂的教學品質,不只是講話的清晰、書寫論述的條理與嚴謹度,而是要去構思,怎樣的講述方式才是一個有啟發性的說法,怎樣的安排才能助進知識與學生經驗的結合。
我的學識還不足以對大學以上的課程有太大的改造,但若以我的學識背景結合過去十幾年對國、高中生的教學經驗來說,或許在這方面的教學可以有些小貢獻。近年來接觸了許多國、高中生的一對一家教後,才體驗到很多人學習數學的問題。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已轉為機械化的無感操作,在計算之時沒有意識到所在計算的問題,算出答案後,也不會對這結果有任何感覺。把數學教學淪為 SOP 的作業流程,有時也是教學形態的問題,對於固定時間進度的大班教學,教導 SOP 守則
或許是件最簡便有效率的應考方式。所以要面對這些傳統問題也許無法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改變,透過網路、科技或許是個可以嘗試努力的方向。
此外最近在 Khan Academy 上研究其微積分題庫,實際操作數十小時後,覺得 Khan Academy 充分利用資訊科技來協助教學,除了透過適當的程式設計來出題,還可以分階段給提示及詳解,而且其中電腦出題不是把傳統題目隨機出現,而是可以透過更很多互動式的方式來作答。加上一切都是透過電腦操作,解答歷程也被完整的記錄,對個人學習或教師而言都是相當良好的工具。
這些環境工具都是很值得去開發研究的。在搜集了學習歷程的資料後如何來解讀學生的學習,並再給學生更合適的練習也都是件相當有趣的事。這些研究的確是可以幫助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要研究、設計這些工具環境也是需要相當多的知識。對我而言,學知識最大的感動,就是他有派上用場的一天。最後套句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一句話:
But knowledge is not the same as wisdom. Wisdom is doing i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