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對我而言,就是探索知識,有沒有一個正式的頭銜對我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有沒有一點貢獻,對我來說才是我想追求的。
在一個月前,日本 JSPS 博士後獎助金結果公布,來自全球 1123 的競爭者,遴選 120 名,錄取率為 10.6% 。在 2012 年八月申請,經過了半年的等待,也沒有入選。我想值得慶幸的是這世界還是有蠻多比我優秀的人才可以為學術領域作些貢獻。
在教學生時,都說探索知識,比起成績來得重要。以這個標準來審視我自己,我想我也該堅持不要為了發表論文而寫論文,而是研究心得真有其貢獻時再來書寫論文,寫論文不該為點數,而是為了影響更多人。
念博士的確是有趣、好玩。我一直深信人只要有著善心、不游手好閒、往一個好的理想走,根本不用擔心生活的問題。要擔心的是沒有能力,而並不是沒有舞台。套句三個傻瓜中的一句話「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出其不意找上門。」當然若生活的目標是追逐更高的物質慾望、我想再大的舞台也很難滿足那慾望的追逐。
一年前看到沈芯菱的報導時,還深受感動。沈芯菱他在11歲開始就從事公益,是「安安免費教學網」的創辦人。她說「成功並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幫助過多少人。」這句話,才讓我開始想到底什麼是我的成功呢?對他人有些好的影響,對社會有點正向的改變。我想我的存在就有其價值。
我也開始思索怎樣的我才能夠幫助更多人。我想台灣已經有太多比我更優秀的工程師人才,對於理論研究上,想要作出有大突破觀點之可能性也不大,若當個一般的數學老師,我想也會受限很多體制上的約束會,而很難讓我有所發展。最近看到 MIT 和 哈佛的畢業生,所創立的 Khan Academy 也深受感動。他一開始透過 youtube 遠端教他的甥女,後來影片反映熱列,開始錄製了更多的影片,最後辭去金融業的工作,專心投入 Khan Academy 的計劃,至今已經累積 3000 多部的教學素材。
其實在大學、碩士、博士這幾年,陸續接觸了一些家教學生,在一對一的教學下,我才感受到學生學習的困難。教育應該是要解決疑惑,是要讓學生學習思辨。但學校教的往往是工具,更糟糕的是充滿很多複雜但用不到的工具技巧。國中一堆怪異的因式分解,高中則有三角恆等式、行列式技巧。大學有更多積分技巧。學生往往耗掉大把的青春去背些應付考試的題型,但其實完全不知道指對數、三角函數、微積分到底是在講些什麼。在不知道這些工具所談論的意義時,除了考場,怎麼可能把這些工具使用上。連學習的目標動機都不去追問時,怎麼培養出個有思辨有情感的人。我想教育並不是把人教成只作一成無法變通的機器,而學術環境也不是把人訓練成只會寫論文的機器。
當我考慮數學教育這方向時,其實有蠻多師長好友會善意地規勸,這可能是條不那麼明確、安定的道路。是否要先有個相對穩定的職位再用餘暇去發展這方面的理想,中研院的徐老師和業界工作的劉學長也很樂意提供一些管道讓有個職位先立基。但幾經思考,要達成這些數學教育上的理念可能就要耗費掉相當多的心力,所以只好暫割捨這邊的心力,要往相關性較高的舞台去發展。一方面很慶幸,我目前還不太需要為生活煩惱,還是有不少家境相對好的家庭,願意供我相對高的薪資,讓我有機會幫他們小孩的教育給些輔助。但我更希望這在教育上投入的心力可以影響更多人,若有機會可以得到更多公家或私人機購的贊助讓我得以去號召更多人執行這計劃是我更長遠的目標。
最後再引用三個傻瓜的幾句名言:
- All is Well
- Make your passion you profession, then work will become play. (讓你的熱情變工作、讓你的工作變遊戲。)
- I'll earn less. I'll have a smaller house, a smaller car. But it will be really happy. (錢可以賺少一點,房子可以買小一點,車子可以開小一點,但我會很快樂。)
- With Such fear of tomorrow, how'll you live today? (擔心明天,那你怎麼過今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