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達學習的純粹喜悅(p.29)
我希望能傳達學習的純粹喜悅,還有了解宇宙萬物時的興奮。我想教給學生的不光是邏輯,還有數學與科學之美。...... 我不希望重現乏味的課堂形式,像是機械式的背誦,硬套用公式,將學習的意義與期限限於下次考試拿到好成績等。相反地,我希望幫助學生體會每一課之間的連結與演進。我希望磨練他們的直覺,讓每次吸收的資訊與概念逐漸整合,直到終於達到精熟。簡單說來,我想重現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體會學習的自然喜悅。傳統教育有時似乎只會痛擊學生的興趣,逼使他們俯首聽命。
教學的個人風格非常濃厚(p.39)
我遇過很多教授,他們對自己的專業瞭若指掌,卻不擅長分享知識。從那時到現在我都相信,教學是自成一門的技巧。事實上,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創意、直覺,而且個人風格非常濃厚。
先研讀個案再課堂討論(p.53)
許多大學的人文課程注重討論勝於授課,學生得先在家讀過課程內容,再到學校進行討論。哈佛商學院把這個原則發揮到極致。早在一百多年前,他們就率先以案例的方式上課,後來許多商學院也仿效此作法。......學生先在家讀十到二十頁有關特定公司或個人的敘述,亦即所謂的「個案」,再到學校參加討論或辯論。
電腦教學讓老師有更多時間和學生面對面相處(p.56)
不管透過影片或線上練習,如果學生能先在網路上學會某個觀念,教師的角色就會變得重要,因為教師可以有更多時間與個別學生面對面相處,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
公立學校教學方式百年來不曾改變 (p.60)
但二零年代的精熟理論之所以消逝,最大原因恐怕還是人們害怕、抗拒新思維,因此不願作為。一九八九年有份研究報告令人大感震驚:從一八九三年到一九七九年(從一九七九到二零一二年也一樣),「公立學校的教學方式幾乎不曾改變。」
分割學科限制了理解 (p.68)
如果我們能將新資訊與已知事物聯想一起,就比較容易記住。所以在長度相同的前提下,背誦一首詩比背誦無意的音節簡單得多。....... 這似乎意味著大腦最擅長長期記憶,也代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強調課程內容的「流動」,從上一個觀念推演下一個觀念,再將這些觀念組成整個科目。但很不幸地,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卻與這種概念完全相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傳統上如何強迫切割學門。我們把各種學問任意切割打散,隔離在整體知識之外。
實用被視為次等目的偏見(p.88)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將學習視為純粹深入追求真理的手段,這種態度當然有其吸引人之處。事實上,我也希望我的影片能將這種態度教給學生。...... 這一點造成第二個更嚴重的問題,影響甚至及於今天。那就是一旦追求真理被視為最高美德,那麼普通的實用便被視為次等目的。學習實用技能,亦即那些謀生得技術,顯得不夠高尚,這種偏見仍然持續籠罩著財務管理或統計等實用科目,但其實這些科目也能帶來豐富的知識挑戰。
普魯士教育(p.95)
榮獲紐約年度教師的約翰・泰勒・嘉多曾經寫道:『教育系統的基本假設就是,只要將學生隔絕於第一手資訊之外,再將抽象理念切割得支離破碎,由教師來教授,就能教出乖巧聽命的畢業生。』完整的觀念被切割成破碎得「科目」並非偶然,因為「科目」可以靠死背來強記,但要理解宏觀概念卻需要自由不受限的思考。......在課程設計上,秩序比好奇心重要,紀律比主動學習更優先。......現代經濟不再偏好聽話,有紀律,只懂得基本閱讀、算術、人文知識的勞工。今天的世界需要好奇、有創意、終身自我學習,可以接受、實踐創造新想法的人才。但很不幸地,這種人才正是普魯士教育積極打壓的對象。
空洞的乳酪式學習(p.103-p.105)
學校只依上課時間多寡編進度,不管學生是否精熟,特定單元的上課時間只要一結束,馬上就進入考試與下一單元,所以這些課程很可能教得不徹底。......他一遍又一遍地考試,但這些考試不夠嚴謹,測驗所揭露不足之處,事後也沒有得到補強。......微積分的基礎並非特別困難,但它其實是之前眾多概念的總和。微積分假設你已經完成掌握代數與三角。它可以解決吃超出基本數學範圍的問題,但除非你真正了解那些基本概念,否則微積分便不能為你所用。微積分之美就在於它結合了所有觀念,但在此同時,微積分也最容易暴露出一個人數學基礎不足。.......乳酪式學習還會造成另一個常見的後果,那就是許多人無法將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
數學本質是創新、數學教學卻成了機械式的操作(p. 115)
儘管科學與技術的驚人發明都在改變這個世界,許多人仍然認為數學或科學不過就是背誦公式,在套用後得到「正確答案」。就連工程,一門可以從無到有進行創造,或是透過創新方式連結事物的學問,也被認為是機械式或例行的工作,這點實在是令人不解。老實說,會這樣想的人一定不曾真正學會數學或科學,而且在所謂的「文化分裂」中,他們也頑固地執守一邊。......但學校考試卻無法辨識出這種能力,更別提評量了。......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今天我們評估舞蹈能力的標準只有柔軟度或力量;測驗繪畫能力時只看學生能否正確調色,或是劃出跟眼前一模 樣的東西;評量未來的作家時,只看文法或字彙能力,那我們究竟測量到什麼?
關鍵在於如何應用科技(p.135)
我當然相信科技可以強化教學,這是讓未來教育更平等、可負擔的最佳途徑。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運用科技。光是在教室裡配置電腦或智慧平板是不夠的。重點在於將科技融入我們的教與學。如果不用有想像力,有意義的方式運用科技,教室裡的科技展品將淪為另一件昂貴無比的玩具。......科技帶來的新希望是解放教師,讓他們不必再做機械性的瑣事,有更多時間和學生互動。
無法憑直覺理解課程關聯(p.145)
雖然我大多數學生都動機強烈又成功,卻對課業的核心觀念一知半解,這種狀況在數學上尤其嚴重。有許多觀念很基本,他們卻只模糊地懂得一點。比方說他們說得出什麼是質數,卻說不出這個概念和更進一步的最小公倍數有何關聯。簡單說來,他們知道公式,記住了可以死背的部分,卻弄不清概念間的連結,也無法憑直覺理解課程關聯。......總之這些孩子不懂數學,只知道某些用來描述數學的詞彙與流程。
擁抱不確定(p.189)
有件事值得各位深思:在全球今年開始上小學的孩子中,有百分之六十五最後會從事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最基本的原則非常清楚:既然我們無法預測今天年輕一代幾十年後必須學會哪些事,跟教給他們哪些東西比起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如何教導自己。當然,孩子必須對基礎數學與科學有基本的了腳。他們也需要學習語言,才能有效溝通、傳達細微的意涵。他們應該對歷史與政治有些認知,才能在這個世界悠然自處。還應該對藝術稍稍有涉獵,才能欣賞人類對崇高事物的渴望。但除了這些基本素養之外,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學習,帶領他們認識求知的慾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接觸令人驚嘆的事物,增強他們的信心,將來他們才可有可靠的工具,為今天難以想像的問題找到答案。
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p.195)
那些每次必定出席上課的人,卻也是考前抱佛腳抱得最兇的一群人。為什麼呢?在我看來,那是因為直到考前的填鴨階段之前,這些人都只用被動的態度上課。他們盡責地坐在教室裡,讓課程的內容從耳邊流過,試圖讓學習滲透至腦中。但這樣做沒有用,因為他們不曾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老實說,我一點也不怪那些陷入這般窘境的同學。他們都是勤勉的好學生,當然毫不質疑學校規定的學習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