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接觸均一教育基金會的關係,才知道嚴長壽有辦個均一中小學。近日便把嚴長壽在 2011 年所寫的教育相關的書籍翻閱一下。其實不少針對教育的批評也都是眾所皆知的事,但要能改變這環境還是件不容易的事。不過,看完此書,對嚴長壽這樣一個企業家對教育的熱忱還是感到很佩服。以下是一些此書的書摘:
P.28 補習只是讓學生以「術」去迎合考題。
補習是讓孩子致勝的條件、取得成功的捷徑,但嚴格說來,透過補習,只是由補教老師「以技術的捷徑,教學生得高分」,其中甚少啓發教學的元素在內,或鼓勵學生自己找到答案的成就感,只會以「術」去迎合考題,找到破解之道。
P.29 不和時宜的升學主義:把人訓練成聽話得機器
七〇年代,台灣工業正待起飛,......,當時的學校教育具有強烈得現實取向,為了分工和效率把一天劃分成許多時段,如同工廠生產線一樣,上工、休息、按表操課,把知識一塊一塊地往腦袋海綿裡填塞,努力把人訓練成聽話得機器,可以投入工業生產的「人才」。
P.32 「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
世界變化的太快速,今天的趨勢可能明天就成歷史,家長們盲目地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寧願讓他們依託在社會的主流價值中,載浮載沈,甚而就此埋沒一生。
P.38-P.39 考試,其實才是最不公平的方式。
因為考試只容許「有強記能力」的考生出頭,考試考不出熱忱,考不出責任心,考不出使命感,考不出溝通力,考不出領導力。...更考不出一個人的品格、品味、至於藝術文化、教養內涵,更是統統考不出來。......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曾為文指出......「很多人誤以為分數是量化,最公平,但愛因思坦就說過:『許多重要的東西是不能被量化的。』分數代表的是現在的知識,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
P. 45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
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變,不再堅持「讀書第一」「棟樑觀念」,只要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獨屬自己的美麗天賦,就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引導者,鼓勵者的角色。因為孩子們只有找到天賦,才會找到自信,只要我們仍沿用成績至上的評比,有些孩子便永遠是輸家。
P.51 教育不應該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
教育不應該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好老師的耐心、熱忱、啓發能力如何經由傳統考試鑒別出來?當我們還在用舊標準在挑選老師時,如何期待學生會有新希望?不少有潛力、有熱忱的好老師,永遠被擋在校門外。
P.55 勇於冒險的純真之情,可以說是人類異於其他生物最可貴的特質
我們觀察自己的孩子,發現很多小朋友進入學校前,在遊戲中自由地探索天賦,展現了非凡的創意和活力四射的想像力,這些勇於冒險的純真之情,可以說是人類異於其他生物最可貴的特質。但進了學校之後,孩子的這些能力或特質便慢慢枯萎,臉上的笑意也日見消散。
P.57 有了單一的標準答案,就很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題。
台灣的學生和老師都被「標準答案」給集體綁架了,這跟我們以考試領導教學的積弊有關。......有考試就有標準答案,有了單一的標準答案,就很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題。我不是指探索正確答案本身不好,問題是:教育工作者一味堅持標準答案,本身就是一種偏執,難怪學校會系統性,全面性地扼殺學生的創意。
P.66 具備啟發式教學的理念和應用能力,才是老師的關鍵角色。
學生一旦試著說出各種突發奇想,往往就容易被視為搗蛋,或挑戰老師的地位。久了之後,學生不再想要問問題,因為他連問問題的能力,都早被連根拔除了。......在我看來,具備啟發式教學的理念和應用能力,才是老師的關鍵角色。
P.75 期許教會孩子們,勇於逐夢,勇於實踐!
校長唐有毅是這樣說的:「世界變化太快,我們沒有辦法保證孩子即便在學校都拿一百分,畢業後的人生也是一定一帆風順,但是我們期許教會孩子們,勇於逐夢,勇於實踐!」
P.88 只有專注和熱情,生命火光終會帶領你穿越人生迷霧。
只有專注和熱情,生命火光終會帶領你穿越人生迷霧。年輕人不能靠別人打前鋒,自己動都不動,年輕人要有自己的主張、判斷,發掘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初衷,這樣才能激發自己無可就藥的熱忱!
P.100 年輕人應具備的五大能力
一、「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二、「判斷」的能力。三、拿出「主見」的能力。四、「實踐」與「學習」的能力。五、對世界「好奇」的能力。
P.111 不願挑戰,等於斷送掉自己的未來
如果你沒有自信、沒有希望、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只要待在游泳池裡划船,而不願挑戰大海冒險,你等於在二十歲就斷送掉你自己的未來了。
P.114 當你有信念就年輕,當你有疑慮時就老了
麥克阿瑟的看法:「當你有信念時就年輕,當你有疑慮時就老了;當你有希望時就年輕,當你絕望時就老了。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錄音房,只要它收到的是美麗、希望、喜悅汗勇氣的訊息,那麼你就是年輕的。而當你的心中只是布滿悲觀與憤世嫉俗的冰雪時,那麼你就將老去。而這時,就如同歌謠一般,你正漸漸消逝。」
P.124 「卓越」不是別人對你的界定,而是你給自己的肯定
我常看到年輕朋友太容易被太多東西分心,還沒做一件事,就想到別人會不會喜歡?會不會流行?價位會不會太高?有沒有辦法量產?有沒有未來性?我從來沒有考慮這麼多東西,我們有比別人聰明、有天份,我只是很努力把事情做好。......面對這中間的磨練,當你覺得自己在犧牲時,就代表你正在喪失熱情。所謂「卓越」不是別人對你的界定,而是你給自己的評價。
P.147 關懷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激發對社會,對世界的熱忱。
這些標準的設定,就是讓學生能夠將目光從書本移開,關懷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激發對社會,對世界的熱忱。......我認為教育最崇高的目的,在於培養一個有廣大視野、對社會有貢獻的領袖,而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才。
P.180 沒辦法證明可以在外面生存,就代表他的東西已經落伍了
如果學校的業師出去都找不到工作,沒辦法證明可以在外面生存,就代表他的東西已經落伍了,那他的學生又怎麼會有前途呢?我絕對不相信,一位業師可以一教十年,而十年前的東西,可以趕上現今業界的水準。因此,輪調和磨練才是最好的策略。
P.184 為了求真知去讀書
學徒出身得黃奕瑞,從未停止實務學習,他不再為混文憑或學歷讀書,只為了求真知去讀書,對知識的狂熱是他自己無法想像的。
P.203 鑒別是非對錯、分辨事實與虛假的不同,具備獨立思考的公民
因為「思考力」正是我們傳統考試教育最欠缺的。「思考與判斷」是一種細膩的心智活動,如同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所說的:「我們整體教育及教養的目的,在於教育自己成為斟酌證據輕重、鑒別是非對錯、分辨事實與虛假的不同,具備獨立思考的公民。」
P. 228
「一個國家的公民在文化教養與舉止習慣上的衰退,比大規模的經濟衰退更讓人震驚。」......以下是對台灣公民社會的期待:第一,價值觀......第二,品格及是非的觀念......第三,藝術涵養。
P. 230 工程師有了藝術涵養,便有機會由「匠」提升為「師」
我相信一個工程師有了藝術涵養,便有機會由「匠」提升為「師」,最後轉變為「藝術達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